“真相如何,不是子清自夸,我觉得是老师看重了我的本性。”
孙进士看着对面坐着的顾大人,从进了门到如今落座,一张的蒲团垫子随性坐着,明明是没规矩的坐姿,可熠熠生辉的生动,像极了长辈口中年轻时的孙大家。
不拘泥于世俗之礼。
“子清诗赋文章皆普通,做不了锦绣文章,诸位或许好奇,为何就是我成了探花,难不成真凭一张脸得了这个位置?那便是胡说八道了,圣上圣明。”
顾兆容色有几分正经,大致讲了殿试上的名次,“……都瞧不起肥田法子,臭烘烘的又不是殷勤奉承朱门的法子,我是农家子出身,周周和爹也是,田里地里劳作辛苦,我知,天下百姓年年岁岁辛苦,为的便是肚子温饱,我更知。”
“后来当官,入了翰林,都说翰林清贵,文章出彩便能入了内阁,我在翰林时同严二哥修书整合,做了《三年两考》两册书籍。”
“原来这书是顾大人所著?!”梁进士惊道。
顾兆认真说:“并非我写的,而是整合,有各位同僚的一份心血。”
这书有清高的读书人瞧不上,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,但更多的读书人是觉得好用、实用,惠及天下读书人的好事。
原来是顾大人所做。
在座的心中震荡,从那篇匠气他们都瞧不上的咏梅诗,一步步的,如今总算是知道为何孙大家会收顾大人为徒了。
“被调任到昭州,说实话我不知这地方在哪里,在翰林查了半天,后来总算是找到了,施大人说不行,他去动了关系留我下来,不可去昭州。我倒是觉得挺好,去了昭州能做一些事实,我留京里,写锦绣文章并非我的所长,也非所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