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活不了,就死了呗,东北不是在闹鼠疫吗?也不差他一个!”
“康总管!”端坐在大堂中央位置,一直没出声的太老爷开口道:“让他留下吧。”
“太老爷!”少妇不能理解,转头瞪着老人。
“把他留在这里,总比在外面丢人现眼的好。芩兰,你放心,纪家的少主只有孝森和孝和两个,我绝不允许下贱女人生的孩子,玷污了纪家的祠堂!”
太老爷绷着脸,威严地说:“康总管,把他送到 ‘禁园’去,找一个奶妈看着他,不准他读书识字,不准他自称少爷,没有我的许可,不能迈出禁园一步!”
这样的生活和死囚没什么不同,听到这个孩子就算留在纪家,也不会有好果子吃,芩兰这才解恨般吐出一口气,道:“媳妇明白了,就照老爷的意思办。”
桐音依旧紧紧抓着康总管的棉裤,忽闪着又黑又亮的大眼睛,什么叫禁园?什么是下贱?他全都听不懂,只知道爸爸妈妈离开了,让他好好听爷爷的话,现在,他的面前又站着一个很凶的阿姨和两个很漂亮的大哥哥,更加晕头转向。
向太老爷磕头之后,桐音就被纪府奶妈牵着离开了富丽堂皇的大堂,但不知道,自今日踏进纪府禁园起,他就整整十一年,没出去过……
民国十年(1921年),纪府西北角的禁园——
北风呼啸,冬雪厚厚的压在柳树的枝头,偶尔掉下一点来,滚落进一个不大的池塘里。
桐音已经十六岁了,每日过着枯燥拘谨,又受人监视的生活。
禁园,顾名思义就是禁止人自由出入的宅院,它是一座苏式园林建筑,有一栋四间厢房的主屋,一个小庭院,里面种着几株百年历史的柳树和四季的花朵:丁香、芍药、月季、山茶等,每一个季节,庭院里都会绽放出不同的花簇与美景。
禁园四周立着高高的青石围墙,唯一一扇通往纪府大院的门也被人从外面紧锁着,佣人被严禁靠近这里,只有一个奶妈林婶,被允许每隔五天出来一趟,去总管那里领些大米、鸡鸭鱼肉和布匹。
民国元年,清逊帝宣读退位诏书以后,纪家的生意也受了很大的影响。因为纺织、冶铁、海盐等工业都是清宫御用,与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
清宫没落之后,许多作坊、农户纷纷与纪家撇清关系,加上时局动荡,经济不景气,一时间,关闭了沿海十数家工厂,面对家业的萧条,太老爷也无可奈何。
而另一边,纪甫祥和二太太桐杏私奔到日本之后,第二年又去了英国,听说他们两人在伦敦又生了一个孩子,但日子过得并不好。
桐杏感染上了肺结核,治病花光了两人的积蓄,不得不搬出公寓,在贫民区窘迫生活,不到年底,桐杏就去世了,纪甫祥带着不满周岁的孩子再度搬家,之后就音讯全无,生死未知。
这压抑而孤寂清冷的七年来,太老爷纪鸿晔、康总管、纪夫人相继离世。太老爷至死都没有见到儿子一面,而纪夫人也精神恍惚,在病榻上幽怨吐血而终。家大业大的纪府犹如风雨飘摇中的巨轮,无人掌舵,遭受了许多劫难。
纪夫人病逝后不久,十九岁的纪孝森和纪孝和就代替失踪的父亲,掌管了家业。一个主管家族传统农业和手工业,一个主管现代商业,即大型纺织厂等。
兄弟俩同心同德,商业嗅觉敏锐,不仅搭上时代潮流,雷厉风行地改革了家族企业,同时也将生活方式彻底西化,摒弃了古旧的繁文缛节、四书五经与长袍马褂,还专门请来“奉帮”的裁缝,量身定制高级西服和礼帽。
除了生意管理上向西方靠拢,纪氏兄弟也离开了私塾,到上海念书。哥哥纪孝森就读陆军军官学校,如今已是三年级,军衔是准尉。
弟弟纪孝和就读黄浦军医学校,军衔是少尉。为了读书和住宿方便,纪孝森在上海、广州等地都购买了公馆。
不过,不论思想多么“西洋化”,回到纪府本家的兄弟两人,依然会完成自古传承下来的仪式和祭典,包括成人礼及选择侍寝。
三年前的春节,纪府大院挂满了大红灯笼,鞭炮声、喧笑声源源不绝。分家的家主、少爷齐聚一堂,庆贺双生少主的成人之夜,也争相目睹侍童的美貌,但那一晚真正发生的事情,至今只有林婶知道。
戌时过后,热闹的家宴散了,纪孝森避开佣人耳目,来到幽暗偏僻的禁园。
他小时候就随母亲来过好几次,所以非常熟悉这里